减肥方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经济学思考影响区域税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
TUhjnbcbe - 2025/7/25 18:08:00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引言

经济学思考:影响区域税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对税负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目前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差异,是造成我国现在区域间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实证分析结论

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以及经济理论,可以看出区域税负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因为税收就是政府部门通过政治权利,从国内生产总值中获取一部分收入以此来支付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价格,税收的本质就是政府向社会公民提供其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平等对价。

所以,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政府才能获得税收收入。如果某个区域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这个地区税源的涵养也会越充足,因此,这个区域的政府部门所能获取的税额相对而言也会越多,税负水平也就越高,比如我国的东部地区的税负水平,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与税负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就越完善,吸引力也就越高,进而影响到城市化水平。所以通常而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与宏观税负水平成正比。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就会导致区域间宏观税负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二)产业结构差异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产业结构与税负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税负水平平均增加0.个单位。产业结构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较大。这是因为,我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比如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比较多,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相对而言就比较落后。一个区域的税源结构由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税源结构的不同,又影响着该地区的税负水平。

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产品,它们各自的盈利水平也会不同,因而向政府所缴纳的税额也就不同。如果一个区域中,盈利水平高的产业部门数量多,占比大,该区域能够承担的税负水平自然就越高。相反,如果一个区域中,产业部门大多盈利水平较低,该区域能够承担的税负水平自然就越低。

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经济越发达,该区域内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就会越高,第三产业大多为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这种性质本身就降低了受自然条件约束的程度。这样一来,第三产业中的资金、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等,就对税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产业的经济附加值高,这就是得在相同数量的GDP下,第三产业相较于一、二产业可以产生的税收收入更多。

西部地区相较于中部地区,其承担了高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税负,且第三产业并没有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产业结构也对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也会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间税收负担的差距逐渐加大。

(三)税制结构差异

税制结构对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且税制结构对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大于其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是由于我国四大区域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各地区产业分布也存在差异,所以各种税种所带来的税收收入也会带来税负水平上的差异。

第一,从目前我国税制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税制结构的主体依然是流转税,基于流转税自身的特性,税收负担就在区域之间进行不断转移,这就会导致商品生产地获得了税收收入,商品最终消费地承担了税收负担。在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集中,是我国主要的货物生产地,跨区域的商品贸易就使税收负担最终转嫁到商品消费的地区,但税收收入却由东部地区获得,客观上造成了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第二,企业所得税中规定的汇总纳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税负差异。企业总部的设立,往往都会选择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在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企业会将利润汇总到总部进行汇算清缴,这样就会产生税收流动。且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总公司还会通过一些关联交易,将所得从高税率地区转移到低税率地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税收转移的程度。

第三,我国现行的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多,变化快,而且标准不统一,各地区为了提高本地区税收收入,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企业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提供一些便利等方式,来变相减免税收,转移企业利润,产生地区间的税收竞争,这种情况人为地扩大了地区间的税收差异。

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还存在诸如间接税比重过高导致的税负转嫁、以及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于调节收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等问题,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普遍性,没有针对不同的区域体现出差异性;

一些税收政策与当前经济发展不匹配,影响了区域税负的合理分配;税收征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刻意放松征管力度,减少了税收收入,造成了税款流失,“藏富于民”现象较为普遍;面对一些新兴业态,税收征管体制的监管还不到位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税制改革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完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使用机制,严格规范税收征管制度,以达到缩小由我国税收制度缺陷导致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且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财产类和所得税类税种在税收制度中扮演引导的重要角色,提高直接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是我国税制未来改革的方向。

改变税制设计中以流转税为主造成的税负转嫁现象,从而降低区域间的税负水平差距。但是目前,我国增值税税率适用的税目范围广而复杂,给增值税的征收和缴纳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增值税应在下一个改革路径上应该通过降低税率,简化增值税税制,进一步减少增值税税负。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现有的消费税税目与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居民消费习惯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这也使得现有的消费税在调节收入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要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适用税率,及时调整消费税的税目,这样就能起到调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的收入的作用。

自从二〇一六年我国全面实施了“营改增”以来,地方一直缺少主体税种。我国的财产税体系并不完善,应加快房产税和遗产税的立法进程,推动这些税种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这样有利于提高直接税收入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减轻现行税制所导致的税负转嫁的问题。

通过我们对税收制度的改革,来逐步缩小由于税制设计导致的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目前在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一些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多。比如在企业所得税中,我国符合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就能享受到的较低税率,以及企业所产生研发费用,也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样一些全国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流入当地,税收优惠政策也随之增加。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有利于让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发挥在缩小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方面的作用。

既要对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一个梳理,去掉重复性的、不合时宜的税收优惠政策,又要继续实施促进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税收优惠。要充分考虑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让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与当地产业融合,更好地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地发展,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地对经济的优势作用。

此外,对东部地区内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健全税收法律法规,对一些不必要的或者容易造成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政策及时进行取消,使税收优惠政策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避免东部地区聚集过多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让资源更好地流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妥善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增加投资与优惠政策,为其提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要避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生产过剩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距要两头抓。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学思考影响区域税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