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
资料来源-静业学习网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资本性支出[中央财大年研]
答: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的明显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所以,资本性支出不能全部视为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它所形成的成果有一部分是在当期受益,但更多的是在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受益,与此相对应,资本性支出的一部分应在当期得到补偿,而大部分应分摊到未来的使用期;如果用当年税收去补偿全部的资本支出,就等于将未来公共物品的成本提前到本期,这样也会使公共物品的受益与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上发生差异。
2经常性支出[中央财大年研]
答: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比如,行政管理费包含公务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修缮费等,这些费用的消耗就会成为当期服务的公共物品——行政管理、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经济信息等。
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当期公共物品的受益应与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相对应,如果人们消费了本期公共物品却没有支付相应的代价,那就会违背公平原则。
3中性财政政策[首都经贸年研]
答: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基本等于货币需要量,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状况无影响。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中性财政政策要求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4生产型增值税[浙江财大年研]
答:生产型增值税,是指按“扣税法”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已纳税金的一类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以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减去用于生产、经营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物质资料价值后的余额作为法定的增值额。在这种情形下,法定增值额除包括纳税人新创造的价值外,还包括当期计入成本的外购固定资产价款部分。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来讲,这一课税基础在统计口径上大致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所以将其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5消费型增值税[浙江财大年年研]
答: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的一类增值税。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价款后的余额。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消费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仅限于生产者的消费资料,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其法定增值额小于理论增值额。
6超额累进税率[北邮年研;浙江财大研]
答: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的一种税率形式。在超额累进税率下,征税对象数额提高一级距时,只是超过部分按照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税。目前,根据年最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7资源税[东北财大年研]
答:资源税是以单位或个人开发利用的国有矿山资源和盐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的资源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从事应税矿产品开采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课征的一种税。税目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和金属矿。
二、简答题
1简述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河南大学年研]
答: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必须从不同的渠道采取必要和合理的措施对市场进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渠道和手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功能是维系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宏观调控也就是政策调控,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二者的相互配合。在我国强调建立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调性,同时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完善。
(2)立法和行政手段
该手段主要包括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比如,为了对付垄断,政府可以制定反垄断法,实行公共管制,由政府规定价格或收益率;对外部效应大的物品,政府可以强制排污工厂停产,限期治理,或对受损单位给予应有的补偿;为了纠正单纯以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倾向,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等等。
(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按广义的生产概念,公共生产既包括生产有形物品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物品和服务的学校、医院、文艺团体、气象部门以及政府机关和国防部门等。比如,为了弥补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定期向社会提供有关商品供求状况、价格趋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和前景预测的资料,而政府提供经济信息是一种社会性服务,也属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
(4)财政手段
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与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财政政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财政运行的主线是财政收(入)支(出),而财政收支既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也就是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的过程。
2简述公共产品类型及其特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年研]
答:公共产品是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1)公共产品类型
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商品和服务根据需求主体、供给渠道的不同,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类,其中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产品、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两类。
①纯公共产品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一般完全由政府提供。
②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中包括两种情况。
a.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例如,一座桥梁在不过分拥挤的条件下,多出一辆车通行,并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也就是增加一辆车通行并不增加边际成本,具有非竞争性;但要阻止车辆通行也是可能的,只要设置一个岗亭即可做到,所以又具有排他性。
b.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前一种情况还以桥梁为例,该桥梁通行的车辆已经接近或超过负荷能力,如若再增加通行车辆,则必须增加执勤人员来缓解通行的车流量。后一种情况可以一座花园为例,一座花园,即使设置围墙,也不可能排除路人闻到花香并享受净化空气的好处。
(2)公共产品特征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
3如何正确理解征税中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首都经贸年研]
答:(1)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密切相关。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是以丰裕的社会产品为基础的,而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
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2)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两者会有矛盾和冲突。
例如,商品课税可以通过各类奖励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发展,一般被认为是有效率的,但由于它背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有时会造成纳税人的负担不均,通常又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所得课税具有负担合理、课征公平的优点,但它距离经济运转过程较远,很难直接调节生产和流通,又有效率不高的缺点。
(3)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
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就某一具体的税收政策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两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因此,对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研究必须跳出具体的一个税种或某项税收政策的圈子,而要从整个税制或税收总政策来思考。
仅就某一个税种来说,可能是以公平或以效率为主的,但作为税种集合的税制,通过各税种的互相补充,完全有可能组成一个公平与效率兼备的好的税制。不过,有些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或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建设本国税制时实行以公平或效率某一方面作为侧重点的税收政策,从而形成效率型税制或公平型税制,这样的税制往往更具有实践价值。
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首都经贸年研]
答:我国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处理好和把握好各种关系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方针。其主要内容为:
(1)促进社会民生事业建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而社会事业建设则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求加快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发展了,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条不可违背和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规律。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建设社会事业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财政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集中财力,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
(3)大力推动、广泛发挥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民生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和公益事业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和不断变化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对于那些可以而且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建设社会事业中的作用。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发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4)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针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着力支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更有力地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5)严肃财经纪律。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会议定点管理,调整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住宿费标准。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加快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公开曝光违反财经纪律的典型案例,进一步规范管理、堵塞漏洞,加大财政监督和督促落实力度。
(6)所谓优化支出结构,在保障和提高社会民生事业投入的同时,并不排斥有效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公共设施投资领域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其实政府扩大财政赤字大多是用于公共设施的投资。公共设施投资也是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众所周知,任何建设投资都是从货币投资开始的,首先增加社会需求,建成后又增加有效供给,发挥调结构、补短板的效用。
5税收的储蓄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简述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内容。[中南财大年研]
答:税收的储蓄效应即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收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最终影响个人的储蓄率。税收的储蓄效应分为两种情况:
(1)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会按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
(2)对储蓄利息所得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导致个人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降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从而引致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6简析税收、收费和公债三种政府收入形式的特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年研]
答:(1)税收
税收是政府凭借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地取得收入的方式,是政府部门取得收入的主要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税收的“三性”: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三性”缺一不可。
①税收的强制性,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依法征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会受到处罚。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②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报酬。
③税收的固定性,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准则,而这个准则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收费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有关公共部门中一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向社会提供管理服务或者事业服务时,向作为管理对象或服务对象的消费者收取的费用。政府收费包括行政管理收费、事业服务型收费和专项收费。
政府收费具有以下特点:
①收费主体的分散性。
②收费机制的有偿性。
③收费定价的垄断性(定价主体垄断)。
④资金使用上的特殊性,即收得的款项一定要用来补偿服务费用或完善服务设施。
(3)公债
公债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公债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是弥补赤字、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手段。
公债作为债券体系中的一个品种,与其他债券相比,显示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安全性高。在各类债券中,公债的信用等级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的。
②流通性强。公债的二级市场十分发达,转让很方便。
③收益稳定。公债的付息由政府保证,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公债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
④免税待遇。大多数国家规定对于购买公债所获得的收益,可以享受税收上的免税待遇。
7什么是税收“中性”,体现税收“中性”原则,是否意味着可以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首都经贸年研]
答:(1)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种含义: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量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尤其是不能使税收超过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政府课税应不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2)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取消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以增值税为例,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但增值税并不是一种纯中性税收,理由如下:
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商品课税的税负是由企业首先垫付的,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以及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税负转嫁条件的差别,使得商品课税势必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就这个意义上说,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增值税都是设置2~3个税率。不同的税率,就体现了税收的调节作用。
③我国年税制改革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目的是防止投资膨胀,这也体现了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④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世界各国一般都选择若干商品,再征一道按不同产品设置不同税率的消费税。我国在全面推行增值税的同时征收消费税,实行特殊调节,这是新税制中发挥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主要税种和措施。
所以,税收效应或税收对经济及经济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8简述流转课税的特征。[首都经贸年研]
答:流转课税,又称商品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它的经济前提是商品经济,其计税依据是商品销售额或业务收入额。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属于流转课税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制。
同其他税类比较而言,流转课税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特征:
(1)课征普遍。流转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商品流转额是指商品销售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是指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流转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赖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流转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因此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上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总之,商品课税是特征鲜明、功能突出、缺陷明显的一个税类。
9简述增值税的优点。[山东大学年研]
答: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货物的销售额、进口货物金额、应税劳务销售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的优点有:
(1)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
只有税负公平、负担合理,才能有利于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增值税税负公平、负担合理,对同一产品的税收负担相等,且税收负担同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基本相适应。
(2)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
由于增值税将多环节征税的普遍性与按增值额征税的合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不会因流转环节的多少而使整体税负发生变化,只影响整体税负在各流转环节间的纵向分配结构。所以,增值税不但有利于企业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而且有利于生产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3)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凡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只要其经营中产生增值额,就应缴纳增值税。一种产品(商品)不论其在生产、经营中经过多少环节,每个环节都应根据其增值额计税。因此,不论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看,增值税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上都具有普遍性;收入实现即应缴税,具有及时性;作为计税依据的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4)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
商品价格一般是由成本、利润、税金三部分构成。在增值税税制下,商品的整体税负成为可确定的因素,为正确制定价格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缓解价格体系中的不合理因素时,增值税除了可以运用税率和减免手段外,还可以利用对增值额征税的特点来调节产品的盈利水平,调节作用灵活有效。
(5)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往来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都是以不含税价格出口商品。为此,要将出口商品从第一环节到最后环节所累计缴纳的税款全部退给出口企业。若退税不足,不利于鼓励出口,也不利于国际竞争;若退税过头,成为出口补贴,既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还可能招致进口国的报复或抵制。在增值税税制下,因为税率与整体税负一致,出口企业只需以购入出口产品所付金额,乘以适用税率即可计算,有利于扩大出口。
10请简要说明增值税分为哪三种类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哪种类型的增值税?[南开大学年研]
答:(1)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和应税服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按照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是否可以扣除及如何扣除分为三类:
①生产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就整个社会而言,其课税依据既包括消费资料又包括生产资料,所以它的课税范围与国民生产总值相同,故称生产型增值税。
②收入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允许扣除将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就整个社会而言,其课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故称收入型增值税。
③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价款后的余额。就整个社会而言,其课税依据实际上只限于消费资料,故称消费型增值税。
(2)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我国从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改革,允许全国范围内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行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自此,我国实现了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
11简述国家预算体系的一般构成及国家预算原则。现阶段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有哪些项目构成?[首都经贸年研]
答:(1)国家预算体系的一般构成
国家预算体系是在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国家预算组织结构。各国预算体系由于政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关系。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2)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影响较大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预算原则,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②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③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可以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④统一性。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⑤年度性。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3)现阶段我国国家预算体系的构成
从预算体系看,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共同构成。
①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②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自年7月起,所有政府性基金均纳入预算管理。
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对取得的国有资本收入及其支出实行预算管理,是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④社会保障预算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